{"id":"500286","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剛柔並濟”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1-10 08:38:57","condition":"來源:健康報","thumb": "image/20250110083932_30485.jpg"}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 劉清泉 防治傳染病,曆來都是中醫藥的重要核心內容。從遠古到現在,人類健康受到的最大威脅就是傳染病。中醫從古到今研究最多的內容也是傳染病。無論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還是明清時代溫病學派的著作,其中都有“疫病”的身影。經...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 劉清泉


  防治傳染病,曆來都是中醫藥的重要核心內容。從遠古到現在,人類健康受到的最大威脅就是傳染病。中醫從古到今研究最多的內容也是傳染病。無論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還是明清時代溫病學派的著作,其中都有“疫病”的身影。經過幾千年的經驗和理論積累,中醫藥在傳染病診療方麵擁有很多優勢。中醫藥在數次疫情中的療效也證實了中醫藥理論對於指導呼吸道傳染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不斷探索呼吸道傳染病,尤其是重症呼吸道傳染病的中西醫救治策略,增強中醫經典的臨床研究與廣泛運用,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

中西醫結合
克頑疾

  重症感染救治是臨床工作中的關鍵環節,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最後防線。近年來,新發突發傳染病造成的重症肺炎是臨床最主要的重症感染類型。西醫的重症肺炎救治策略強效且有針對性。針對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西醫分別使用高效的抗病毒藥物和抗菌藥物,配合器官支持技術和設備,極大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西醫治療也存在諸多瓶頸,這使得救治率難以進一步提升。比如,針對病毒性肺炎,尤其是新發的未知病毒感染,由於缺少對病原的認識,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受限,西醫難以在第一時間進行有效的治療;就細菌性肺炎而言,細菌耐藥已經成為全球性的臨床難題,抗菌藥物的使用受到細菌耐藥的極大限製,新型抗菌藥物的研發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救治的成功率。再比如,體外支持技術可以部分替代器官功能,減輕器官負擔,但各種支持技術的使用相對獨立,聯合支撐不足,導致器官支持一旦失敗,患者就進入無法醫治的困境。

  中醫藥治療感染性疾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從張仲景的《傷寒論》、葉天士的《溫熱論》到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先後提出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理論,構建了中醫治療“疫病”的理論體係,這是中醫臨床精準救治的核心。雖然數次重大疫情的防控證實了中醫藥在臨床上的確切療效,但傳統的中醫藥不能解決所有急危重症問題,正如現代醫學同樣不能解決所有醫學問題。

  中西醫結合,不僅僅在於理念的有機融合,更重要的是各取所長,將西醫救治的“剛”與中醫救治的“柔”合理地結合,挖掘中醫重症救治的優勢環節,形成中西醫結合的共性救治技術,提高重症救治成功率。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近日救治了一名多重耐藥菌感染、呼吸衰竭、深昏迷、腦梗、心衰的74歲患者。醫療團隊在綜合判斷患者病情後,提出停用抗感染治療,使用純中藥治療耐藥菌的方案。團隊根據寒溫統一思想,層層祛邪,應用黃芩炭、生地黃炭及銀花炭等組合輕清宣透陽明熱毒;應用人參配大黃的組合鼓正氣而逐邪;應用麻黃加石膏的“續命”法以兼顧津液而解表,用藥因勢利導。同時進行呼吸支持、腸道營養等生命支持治療。患者體溫在入院3天後即由高峰降為正常,感染指標5天左右回落,7天後複查肺CT提示感染灶已經清除。

暢通絡脈
以防為主

  經絡是連接人體髒腑與各器官的通路。無論是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還是內在因素的幹擾,一旦絡脈不通,疾病便會出現。因此,絡脈不通是眾多疾病的共性病機。預防傳染病的首要任務是確保絡脈的暢通,使髒器功能得以恢複;而治療傳染病則是通過清除“障礙”、增強經絡的功能,使絡脈更為通暢,這樣病毒自然難以存活。另外,絡脈與五髒六腑相輔相成,五髒六腑的精氣充足,絡脈才得以強大。

  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思路是基礎防護結合目標防護、主動防禦結合環境防控、區別人群進行精準施防。中醫藥防治傳染病,主要圍繞“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以“未病先防”推進預防關口前移,開展中醫藥預防幹預,降低感染率;以“既病防變”推進救治全麵介入,強化中醫辨證論治,科學精準開展臨床救治,降低輕症轉重症比例;以“瘥後防複”延伸患者康複治療,推出相應中藥方、食療方等處方,防止病情逆轉,形成標準化、規範化的中醫藥防治流程與規範,快速指導臨床工作。

守中醫理論之正
融現代技術之新

  要想使中醫藥在防治傳染病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就必須做好守正創新,守住中醫理論之正,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而創新。中醫藥的長遠發展離不開多學科交叉融合,這既需要現代科學領域的專家人才深入了解中醫藥,也需要中醫藥人才積極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必須有一批先驅者邁出第一步,逐步推進,最終實現整個中醫學科的發展和突破。

  相信借助當代大科學體係的支撐,融合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加強中西醫的融合與協同發展,中醫藥必將為人類健康貢獻出更多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