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從冬至開始“數九”的習俗。冬至這一天為“一九”的第一天,直至“九九”數盡,共八十一日。這個寒冷的階段被稱為數九寒天。
《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在數九寒天裏,“閉藏”是養生的根本。此時大家要順應自然界的潛藏之勢,匿藏陽氣,養護陰精,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 郭仲華
藏能
這裏所說的“能”,有能量、熱量之意。大家應避寒就溫,增加熱量。飲食以溫潤忌燥為原則,不吃生冷寒涼食物,營養均衡,可適當多食用一些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烏雞、鯽魚、雞蛋等,同時也要多吃些新鮮果蔬,如梨、蘋果、蘿卜、菠菜等,以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俗話說,冬令進補,春來打虎。此時進補,大家可適當選用人參、海參、阿膠、枸杞子、桂圓、紅棗等藥食同源的食材,以扶正固本、培育元氣。推薦的食療方有當歸生薑羊肉湯、海參雞湯、蓮藕豬蹄湯、板栗排骨湯等。
大家還可根據自身情況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采用膏方進補。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膏方期間不宜吃蘿卜、綠豆及辛辣、油膩的食物,不宜喝濃茶、咖啡。濕熱、痰濕體質人群不宜直接吃膏方,應在膏方調補前服用“開路方”,目的是消除宿疾、健運脾胃,以利於膏方的吸收,使膏方更好地發揮養生功效。
藏身
寒為陰邪,最易傷陽。冬季,大家應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注意以下四個部位的保暖。
一是頭部。頭為“諸陽之會”,冬季外出時戴帽子有助於保護體內陽氣,避免因陽氣外泄導致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等問題。
二是頸部。頸部是人體經絡交會的重要部位,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在此區域交會。頸部受涼,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可引起疼痛、僵硬等症狀。在寒冷季節,大家應注意頸部保暖,可戴圍巾、絲巾等。
三是腹部。腹部受涼容易影響脾胃功能。大家除了通過衣著保暖,還可用熱水袋熱敷腹部。
四是足部。俗話說,寒從足底生。在中醫理論中,上身為陽,下身為陰。足部位於身體的下部,屬於陰氣較重的部位,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大家可以經常用熱水泡腳,在泡腳的同時,按摩湧泉穴,以溫經散寒、固本培元。
藏腎
中醫認為,腎主蟄,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精之所處。也就是說,腎是人體貯藏精氣的地方。冬季養好腎,春天肝的生發功能才能更好地發揮。
藏腎要做到三點。一要順應天時,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這樣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二要適度運動,通過生發自身陽氣,暖身抗寒。晨練應選擇日出之後,可選擇的運動方式包括快走、慢跑、跳舞、練八段錦等。注意運動時不要出汗過多。汗多泄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三要養腎護精,不要過度勞累,要節製房事。
藏神
冬季萬物凋零,容易使人產生壓抑的感覺。大家要使情緒、精神沉伏下來,靜心少慮、凝神聚思,不輕易發火,以防情緒波動,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導致氣機運行障礙、髒腑功能失常。隻有放下過多的欲望,知足常樂,才能做到“精神內守”。
鏈接
喝碗熱粥 溫暖過冬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醫內科 單克鋒
數九寒天,一碗熱氣騰騰的粥不僅可以溫暖身體,還能養脾益氣。下麵為大家推薦幾款適合冬季的養生粥。
鯽魚糯米粥
材料:鯽魚1~2條,糯米30~45克,薑片適量。
做法:將鯽魚處理幹淨後放入紗布袋中(以免魚骨掉進粥裏),與糯米、薑片同煮成粥。
功效:糯米能補中益氣、緩中和胃;鯽魚可和胃實腸、通陰利水。該粥適用於病後體虛者的飲食調養,尤其適合脾虛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者。
山楂丹參粥
材料:粳米100克,幹山楂片30克,丹參15克,白糖15克。
做法:將粳米淘洗幹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幹水分;將幹山楂片用溫水浸泡,洗淨;丹參洗淨。取鍋放入冷水、山楂片、丹參,煮沸後約15分鍾,濾去渣滓,加入粳米,用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煮至粥成,再加入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增食欲、消食積、益氣健脾。
茯苓黃芪粥
材料:粳米100克,茯苓、黃芪各20克。
做法:將茯苓烘幹,打成細粉;黃芪洗淨,切片;粳米淘洗幹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幹水分。在鍋中加入約1000毫升冷水,將粳米、黃芪片放入,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約35分鍾,加入茯苓粉,再煮沸5分鍾,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補腎益精、養血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