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件大事。2024年年底,長沙市中醫醫院又發出一張“國字號”喜報:醫院入選全國老藥工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而在醫院,這樣的“國字號”還有好幾個,它們共同構成了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長沙答卷”上的“得分點”。
長沙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楊人貴說:“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套‘全國卷’答起來並不容易,但是一步一個腳印,一題一題答好,我們就有信心交出一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醫院推動診療能力提升、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資源下沉,讓中醫藥與時代、與人民緊緊相擁,交出了一份長沙中醫“龍頭”的高質量“答卷”。
中醫藥診療“必答題”越答越精
2024年4月的一天,一對年輕夫妻抱著孩子闖進了位於鬧市區南門口的長沙市中醫醫院天心院區。原來,孩子橈骨骨折,骨頭幾乎斷成了“Z”字形。骨傷科中心主任劉政治立刻開啟綠色通道,在C臂透視技術下,為孩子實施了無痛可視手法複位。術後X線片顯示,孩子的橈骨複位成功。不僅如此,通過外敷中藥和夾板外固定術,同時改良固定方法,孩子可以正常上學。骨傷科在湖南省內首創的無痛可視正骨複位技術,詮釋了中醫藥現代化的內涵與力量。
在高齡老人骨折手術的“禁區”裏,醫院也在不斷打破邊界,2024年就有兩位百歲老人“闖關成功”。骨傷科年門診量達12萬人次,住院患者近1.2萬人次,其中,中老年患者占50%以上。近幾年,該科成功為數十名90歲以上高齡老年患者實施了手術。目前,骨傷科擁有全省規模最大的中醫正骨團隊,其所擅長的“湘一正骨”療法在2024年1月入選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醫藥的走紅,憑的是實力,靠的是療效。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中醫藥不僅在治未病上獨領風騷,在急危重症方麵的貢獻也日益凸顯。曆經60多年的積澱,通過“三甲”複評的長沙市中醫醫院,正以全麵提升一體化救治能力為目標快速發展——2024年成立神經醫學中心、創傷中心,獲批省級卒中中心,重度顱腦損傷、腦出血救治水平達到省內領先、國內先進水平。
針灸康複學科是醫院又一塊金字招牌。2024年5月,該學科被確定為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圍繞優勢病種、疑難病種及亞專科建設,針灸康複學科開展了100餘項技術研究和120餘種病症治療研究,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症、中風、帶狀皰疹等20餘個病種為學科優勢病種。該學科首創的“針灸分期愈骨法促進骨折愈合”“通督調神針刺治療痛症技術”等多項技術,填補了專業領域空白。
同年10月,在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辦的“‘一帶一路’中醫藥針灸風采行”比利時站,針灸康複學科主任杜革術做學術分享。小小針尖,畫出了半徑一萬多公裏的圓,在美國、德國、荷蘭、瑞士……越來越多“黃頭發”“藍眼睛”成為杜革術的“中醫粉”,中醫藥的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
中醫藥文化“多選題”越答越準
馬王堆醫書發掘驚天下,張仲景長沙坐堂開先河。“思變求新,敢為人先”“執中致和,道法自然”“兼容並舉,中西匯通”等湖湘中醫精神,構成了湖湘中醫延續和發展的根本。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在長沙市中醫醫院微信公眾號上,“兒醫話方藥”“中醫說節氣”“與人為膳”等精心設計的欄目,全年不間斷地向一百多萬粉絲推送著實用的養生小知識。小小屏幕的背後,是一支由150餘名各學科專業人員組成的健康科普人才戰隊。2023年該院訂閱號傳播指數位列湖南省中醫醫院第一名。由醫院組織攝製的科普視頻在各大媒體平台上輪番播放,其中《中藥奶茶》全網播放量超350萬,引發超25萬次互動。依托設立在醫院的省市兩級中醫藥科普基地,近年來形式多樣的科普作品也在各級科普競賽中頻繁亮相。
為更好地傳播中醫藥文化,2017年長沙名老中醫館在醫院的芙蓉院區開館,成為湖湘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的主場。在這裏,兒科“聖手”張滌,湖南省名中醫劉定安、蔡進、卿照前等數十位中醫專家,既是醫生也是講師,他們將中醫藥文化帶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2024年,醫院開展講座及義診400餘場,參與專家700餘人次,發放健康教育資料3萬餘份,受益群眾4萬餘人。
“老師很專業,講解得很清楚,我以後在家就可以給家人做艾灸了。”市民朱女士在長沙市市民中醫養生保健技術培訓班上說。為了進一步普及中醫藥知識,提升健康素養,讓更多市民體驗中醫“簡、便、驗、廉”的優勢,醫院推出市民中醫養生保健技術培訓班,線上講堂永久免費開放,2024年培訓群眾1.2萬人次。
在長沙市,中醫夜市正逐漸取代酒吧,成為“脆皮”年輕人的聚集地,“中醫藥﹢”的話題也屢屢衝上熱搜,成為“流量密碼”。2024年入夏伊始,醫院在芙蓉區婚慶公園、天心區海信廣場、長沙縣果園鎮舉辦了一個又一個“出攤即出圈”的中醫藥文化夜市,為長沙的“夜經濟”注入了健康元素,為市民帶來了輕鬆又實在的健康體驗。
中醫藥資源下沉“連線題”越答越通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健康中國的核心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以基層為重點。因此要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就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平可及、就近就便、係統連續的健康服務,包括積極開展巡回醫療和幫扶工作。瞄準這一關鍵目標,長沙市中醫醫院通過中醫聯盟、緊密型醫聯體和醫療質量控製中心,推動“家門口”的服務從“有”向“優”全速前進。
“我剛剛免費測完血糖,再找專科谘詢,大夫幫我調了藥,省去了進城的麻煩!”恰逢醫院在長沙縣金井鎮開展巡回醫療,80多歲的陳嗲嗲谘詢完內分泌科的專家後豎起了大拇指。
“急需支援!”工作群裏長沙縣三醫院急切求助,一場跨院搶救就此展開……25天後,被成功救治的心搏驟停患者家屬送來了錦旗。
類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而翻開醫院對口幫扶的地圖,優質中醫藥資源輻射效應已經從長沙跨越600多公裏延伸到貴州省黃平縣。醫院摸索出的“一個龍頭”“多點開花”的中醫發展“長沙模式”,讓“家門口”看好病、老百姓有“醫”靠成為現實。
病好還需藥來醫。作為一家中醫醫院,收集和挖掘名老中醫療效確切的驗方、家傳秘方並研發成中藥製劑是醫院的強項。其中,治療骨折的集成係列產品對不同階段的骨傷患者療效確切,獲得湖南省科技成果獎。這些科研創新的成果,在長沙市中醫醫院的互聯網醫院上觸手可及。而隨著集生產、檢驗、科研、教學於一體的全新製劑中心的落成,更多的中醫藥科創成果將隨著發達的物流網絡,抵達千家萬戶,融入更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藥安心達”也讓中藥飲片服務更有溫度。
“人們常說‘盡力就好’,但我們深知必須‘全力以赴’!因為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可能意味著救回一個家庭的支柱,意味著一位老人的康複出院,讓在外打拚的子女們過年有家可回……”長沙市中醫醫院院長李波動情地說。
(肖心玥 金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