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迎來大好時機。成立於1958年的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以下簡稱山東省中研院),怎樣抓住曆史機遇,探索出中醫藥研究機構高質量發展的路子?這是一直縈繞在我們心間的頭等大事。經過走訪調研和縝密研究,我們梳理出亟需解決的四個問題:如何發揮文化建設作用、如何激發人才資源潛能、如何搭建科研平台和如何促進成果轉化。圍繞這些問題,我們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想實招、出實策,堅持問題導向,定點突破,譜寫了中醫藥科研高質量發展“四部曲”。
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黨委書記 於靜之
精神文化傳承促科研發展
中醫藥事業具有雙重屬性,既有實踐屬性,又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山東省中研院曆史悠久,科研成果豐碩。縱觀整個發展過程,精神文化的傳承為一代代科研人克難攻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以青蒿素、麝香酮的研發過程為例。研究員魏振興帶領科研團隊夜以繼日潛心攻關,提取分離出黃花蒿中的青蒿素等單體成分,其研究並確定的生產工藝——青蒿素及次甲基青蒿素的提取方法,於1995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研究員姚乾元帶隊開展的人工麝香核心成分麝香酮化學合成的攻關研究,製備出純度高達99.8%的麝香酮,從根本上解決了天然麝香長期供應不足的難題。
青蒿素、麝香酮的研究成功,得益於老一輩研究者以國家為重、以事業為重、艱苦奮鬥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我們從中提煉出的“濟世惠民、敢為人先、團結協作、拚搏奉獻”精神,成為新一代研究者引以為豪的文化標誌,也成為引領山東省中研院科學研究的精神旗幟。
人才優勢賦能資源整合
人才是第一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科研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就來自人才資源。進入新時代,我們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著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人才優勢推動資源整合,從而釋放最大效能。
山東省中研院出台《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關於專業技術崗位“低職高聘”的暫行規定》等係列文件,對符合條件的“低職高聘”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單位內聘並兌現工資待遇。破除論資排輩、“唯評是舉”等舊有做法,采取業績﹢測評的新辦法,真正把業績好、能力強、有威望的人選出來,激發幹事創業的新動能。同時,進一步加大引才聚智力度。堅持“按需設崗、人崗相適”原則,嚴格落實公開招聘政策。拓寬選人渠道,打破人才資源的地區、行業壁壘,探索柔性引才機製。
截至目前,全院碩士及以上學曆人員比例達到75.2%,柔性引進包括院士、國醫大師、國家傑出青年在內的10多位專家成為特聘專家,有2人入選泰山學者特聘專家。
平台建設強化科研實力
製約中醫藥科研發展的一大難題就是平台建設。科研平台建設是一個涉及多方麵內容的係統性工程,是提升中醫藥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中醫藥現代化的重中之重。
山東省中研院著力加強科研平台、創新團隊建設。近期新增國家級高水平重點學科平台1個,院士工作站1個,省科技廳、省發改委平台3個。中藥分析學獲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經典名方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組分中藥結構與功能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及傳統中醫芳療的現代化研究與開發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平台建立;慢病人群主動康複科普工作室、中藥炮製科普工作室和中老年人群主動健康科普工作室入選山東省科普專家工作室;濟南市中藥複方轉化概念驗證中心、山東道地動物類藥材活性多肽的挖掘與轉化研究創新團隊、低毒半夏新品種培育及產品綜合開發研究創新團隊獲2023年度濟南市“新高校20條”扶持項目資助。
在注重科研平台建設的同時,本院也加強了對公共服務平台的規劃,多次組織專家論證並啟動中藥分析研究所的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證工作。
成果轉化推動科研創新
科研成果轉化是推動中醫藥領域科研創新的重要手段,通過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產品或技術,可以不斷推動中醫藥理論、技術的提升,促進中醫藥的整體發展。
山東省中研院以研發生產出一批適合中國人體質特點的“精品國藥”、推廣一批“精品國術”為目標,不斷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將養生膏方科技成果、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中藥組合物推入市場進行合作轉化。與醫院、企業共建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炮製傳承基地、蜂療研究中心、北沙參研究中心、山東省中醫藥研究院耐鹽堿中藥材試驗基地等合作實體。
作為山東省中醫藥特色療法方藥評價推廣分中心,山東省中研院還積極開展中醫藥特色療法推廣活動,在機關單位、社區、學校、企業,開展義診活動,增加中醫藥特色療法影響力。其中,應激性損傷靶點針推特色技術以臨沂市蘭陵縣作為推廣示範縣,形成了中醫藥特色技術在縣級行政區域的三級分布推廣模式,促進了中醫藥技術在基層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