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骨腫瘤組團隊成功為一名骶骨複發性脊索瘤患者,實施了經後路全骶骨切除﹢3D打印全骶骨假體置換術。對於此類患者,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兩期手術方案,即一期先行腸道造瘺手術及骶前區分離解剖,二期進行骶骨腫瘤切除術。此次,該院手術團隊在7小時內完成既往需要分兩期進行的骶區腫瘤複雜手術,給複發難治性脊索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中國抗癌協會骨腫瘤和骨轉移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主任 王國文
複發性腫瘤治療
“難上加難”
脊索瘤是一種罕見的高侵襲性骨腫瘤,位於骶區,起源於胚胎時期的脊索殘餘組織。由於該病發病隱蔽,患者出現症狀時,腫瘤往往已經較大。
文獻報道,骶骨脊索瘤的局部複發率為50%~75%。如此高的複發率可能與診斷延誤、腫瘤體積較大、安全切除邊界無法精準確定有關。
臨床治療實踐表明,脊索瘤對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徹底切除脊索瘤對於降低局部複發率、延長患者生存期至關重要。
由於脊索瘤一般位於骨盆深處,與重要神經和血管結構緊密相鄰,因此,完全切除的難度很大,並發症風險也較高。這些均使脊索瘤成為骨腫瘤外科領域極具挑戰性的疾病之一。
兩期手術
是國際慣例
此次接受手術的是一名複發性脊索瘤患者,今年59歲。患者於2023年4月因骶尾部腫物在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確診為脊索瘤,並接受了後路骶尾部巨大腫物切除術,術後恢複良好。然而,2024年11月,患者出現術區脹痛,經檢查是腫瘤複發且有廣泛的骨質破壞(累及骶1水平)。
對於脊索瘤累及肛門和直腸的患者,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是兩期手術,即一期先行腸道造瘺手術及骶前區分離解剖,二期行骶骨腫瘤切除術。同時,醫生需要采用前後聯合入路方式進行手術。此類手術耗時長、創傷大,且存在較高的術後並發症發生風險。
脊索瘤手術操作本身的難度很大。治療骶骨腫物巨大伴骨破壞範圍廣泛、骶髂關節受累的患者時,通常需要進行全骶骨切除和重建,增加了手術的複雜性。此外,與初次手術相比,複發性脊索瘤患者還存在瘢痕和組織粘連等問題,手術難度進一步加大。
整合多項技術
實現“合二為一”
骶骨是人體特殊的解剖承重部位,全骶骨切除﹢重建一直是世界性的醫學難題。為盡可能減少腫瘤切除創傷、縮短手術時間,且盡量保留腰骶幹的神經功能,團隊計劃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依托3項技術優化手術方案。一是經後路全椎體切除技術,二是線鋸導板技術,三是3D打印技術。
經過綜合評估和細致設計,團隊最終決定為患者實施經後路全骶骨切除﹢3D打印全骶骨假體置換術,即采用一次手術實現兩期手術的治療效果。該手術技術難度較大,國內少有中心能夠開展相關術式。
治療中,一方麵,團隊加強了多學科協作。減少出血是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的關鍵。為此,手術團隊與醫院輸血科、介入治療科、麻醉科、重症監護科等多學科緊密溝通,通過術前積極備血、腹主動脈球囊介入等,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另一方麵,團隊根據精準醫療理念進行功能重建。患者的腫瘤複發範圍已累及骶1水平,團隊預估完整切除腫瘤後殘留的骶骨量較少。為此,團隊利用患者骨盆CT數據,構建了三維模型,精準劃定全骶骨及雙側部分髂骨翼的切除範圍,製作符合患者個性化需求的手術導板或植入物,同時,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個體化假體置換骶骨重建,力求完整切除腫瘤並維持骨盆的穩定性。
手術當日,患者先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腹主動脈球囊阻斷術,隨後在全身麻醉下接受了全骶骨切除﹢重建術。術中,患者的腫物與直腸粘連嚴重,分離過程極為複雜。經過團隊近7小時的細致操作,手術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一是腫物被完整切除,患者無須造瘺,且生理功能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二是在截骨導板輔助下精準切除了全骶骨;三是假體被順利置入術區並固定,周圍髒器未受損傷。
術後,患者未出現腸瘺、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問題,並於術後第12天成功拆線。床旁X線檢查提示假體位置良好,患者順利出院。
(許堯 周妍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