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臨床上最常用的腫瘤標記物之一,癌胚抗原(CEA)升高令不少人談“癌”色變。實際上,CEA升高也見於某些良性疾病,長期吸煙等生活習慣也可能影響CEA水平。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江山平教授團隊通過深入描述一組特殊人群的臨床特征,提出一種臨床疾病表型——變態反應性高CEA綜合征(Allergic hyper-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syndrome),為部分高CEA人群的治療指引了方向。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黃睿 劉文琴 唐恬恬
變態反應性疾病
可引起癌胚抗原升高
為大多數人熟知的是,血清CEA水平升高與多種惡性腫瘤有關,包括結直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宮頸黏液性腺癌、肺癌、甲狀腺癌等。盡管大部分人談“癌”色變,實際上CEA升高也見於某些良性疾病,如慢性酒精性肝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梗阻性黃疸、消化性潰瘍、炎症性腸病、胰腺炎等。已有研究證實,長期吸煙也會導致CEA水平升高。
既往的少數案例報告發現,血清CEA在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黴菌病)中可能短暫或顯著升高,隨著病情控製有所降低,從而可被視為判斷疾病進展的指標。國內有研究曾發現,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黴菌病患者血清CEA水平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呈正相關。對其他變應性疾病而言,血清CEA水平升高的原因尚未明確。
超5年隨訪研究
發現非傳統治療方向
為了進一步揭開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血清CEA水平升高的“神秘麵紗”,江山平教授團隊開展了一項研究,通過對一組特殊人群臨床特征的深入研究,提出一種新的臨床疾病表型——變態反應性高CEA綜合征,並總結了相關診斷要點和診療建議。研究結果獲得國際肯定,文章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世哲開放醫療案例報告》(SAGE Open Medical Case Reports)上。
江山平教授介紹,這組患者具有以下的臨床特征:1.均被診斷為過敏性疾病,不包括惡性腫瘤和感染性疾病;2.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EOS)計數>0.3×109/升或病理學證實組織中明顯EOS浸潤,同時伴血清CEA> 5.0納克/毫升;3.EOS浸潤病變被影像學或活檢識別。
在團隊篩選出的4例患者中,其中1例的相關情況已於2015年總結形成案例報告並發表,患者隨訪至今超過了10年。而其餘3例患者的主要症狀為反複發作的頑固性咳嗽,均有變應性鼻炎或鼻竇炎病史,且首次就診時檢查發現外周血EOS、總IgE(免疫球蛋白E)、CEA均異常升高,胸部CT表現為廣泛性細支氣管炎、支氣管壁增厚或支氣管閉塞所致局限性肺不張。在2例合並鼻息肉的患者中,鼻息肉活檢病理提示EOS浸潤。
研究團隊對所有患者開展了不短於5年的隨訪跟蹤,結果發現這些患者對口服糖皮質激素效果良好——呼吸道症狀控製達標,影像學上肺部病變吸收好轉,外周血EOS計數和CEA水平顯著降低等。其中1例患者在停用口服激素後症狀反複,恢複用藥後再次得到緩解。所有患者在隨訪期間均未發現感染性事件或腫瘤病變。
確立診斷標準
或為治療提供新依據
根據研究結果,團隊提出一種疾病表型——變態反應性高CEA綜合征,並製定了以下診斷標準:1.反複發作的哮喘樣症狀;2.鼻息肉和/或肺部影像學異常;3.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伴血清CEA水平升高、活檢組織病理顯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免疫熒光共定位顯示嗜酸性粒細胞表達CEA;4.排除惡性腫瘤和感染;5.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
江山平教授指出,通過深入研究這組特殊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研究團隊明確了血清CEA升高與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密切相關,並經由病理檢查證實CEA來源於嗜酸性粒細胞表達。在長期隨訪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發現惡性腫瘤,打破“CEA升高等同於腫瘤”的傳統觀點。變態反應性高CEA綜合征疾病概念的提出,不僅揭示了在變態反應疾病中血清CEA升高的病理生理機製,同時拓寬了臨床上對CEA異常來源的認識。
研究團隊發現係統性糖皮質激素在治療方麵占據重要地位。江山平教授指出,這組患者在疾病早期均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按照權威指南應用表麵激素吸入治療未能獲益,表現為肺功能持續下降、胸部影像學異常、CEA異常升高,直至啟動口服激素治療後才獲得臨床改善,在長期隨訪中未觀察到明顯的激素相關不良事件。
江山平教授表示,變態反應性高CEA綜合征這一疾病表型提出,有益於臨床管理同時存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血清CEA水平升高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為係統性糖皮質激素治療此類患者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