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症不僅是一種慢性病,還是包括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脂肪肝、睡眠呼吸暫停等多種疾病的致病風險因素,更與至少13種惡性腫瘤密切相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減重與代謝外科 劉京麗 張鵬
近年來,我國人群中肥胖症患者人數迅速增多,且中、重度肥胖症患者占比不斷增加。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按照我國標準估算,我國成年人肥胖症患病率為16.4%、超重率為34.3%,6~17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症患病率為7.9%、超重率為11.1%。
國家持續加大對肥胖防控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開展為期3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旨在提升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水平,形成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體重管理良好局麵,通過體重管理的“小切口”,推動解決慢性病防控的“大問題”。2024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該指南基於大量的研究和臨床證據,梳理了肥胖症定義、診斷標準、分型、分期及相關疾病等,針對不同程度肥胖症及合並疾病患者,製定了詳細診療流程和路徑,同時提出基於醫患共同決策的肥胖症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為規範肥胖症臨床診療、提高治療效率提供了科學依據。
對肥胖進行“再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症定義為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的異常或者過度脂肪蓄積。
盡管在醫學領域肥胖症已被列為一種正式的疾病,然而在臨床實踐層麵,何時、如何對其進行幹預,一直存在爭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更精準的肥胖症定義。
顯然,僅以體質量指數(BMI)作為肥胖症的診斷標準,存在較大局限性,這主要是因為BMI並不能直接反映人體內脂肪蓄積量及分布,也不能反映脂肪蓄積對健康帶來的影響。
2025年1月,《柳葉刀·糖尿病和內分泌》期刊發布了“臨床肥胖症定義和診斷標準”報告。這一報告不僅對肥胖症定義進行深入探討,還針對臨床實踐提供新的診斷工具和建議。
報告中提出的肥胖症新定義,更加強調體內脂肪堆積的情況,及其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將肥胖分為臨床肥胖前期和臨床肥胖症。其中,臨床肥胖前期指體內脂肪過度蓄積導致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增加,但尚未發生疾病;而臨床肥胖症則是體內脂肪過度蓄積已導致其他疾病發生,出現器官功能受損或日常活動受限,包括心肺功能不全、下肢關節痛、血糖異常、血脂異常、腎功能不全等。
肥胖症的新定義強調了在肥胖症的臨床診斷方麵,除了應使用傳統的身體測量學指標BMI以外,還需要根據腰圍、腰圍臀圍比、腰圍身高比等指標,係統評估患者體內是否存在過度脂肪蓄積,以及評估過度的脂肪蓄積對患者身體日常活動能力、內分泌代謝和重要器官功能所造成的影響。
更關注肥胖的“外延”
在臨床治療策略方麵,新定義中劃分的臨床肥胖前期和臨床肥胖症各有不同:臨床肥胖前期患者需通過健康指導和監測督促等手段,防止體重進一步增長;有導致臨床肥胖症和罹患其他相關疾病因素的臨床肥胖前期患者,可積極減重幹預,以降低導致其他疾病的風險;達到臨床肥胖症診斷標準的患者應積極采用醫學減重手段,以期使受損的器官功能得到改善甚至恢複。
醫學治療手段的選擇,需基於臨床證據支持的有效減重手段,並充分告知患者風險與獲益,積極進行醫患共同決策。對於治療是否成功的評價,也應基於患者身體症狀和體征的改善,而非僅僅關注BMI的降低。
臨床肥胖前期和臨床肥胖症概念的提出,將給慢性病的防治理念和措施帶來重大改變。一些臨床肥胖症導致的、需要長期用藥控製症狀或控製病情進展的慢性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其發生、發展與轉歸的關鍵決定因素之一是患者體內脂肪,尤其是內髒脂肪過度蓄積。通過有效減重,尤其是減去蓄積在患者體內過多的脂肪組織後,這些慢性病有望獲得緩解,甚至實現逆轉,患者不需要長期服藥。此外,患者也可通過積極控製臨床前期肥胖,預防、延緩甚至阻止肥胖相關慢性病的發生。
為了能更有效地緩解和逆轉慢性病進展,肥胖症的治療將更著重於減少體內脂肪,尤其是內髒脂肪。在精神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優化的基礎上,多學科協作、聯合應用不同治療手段,包括應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減重藥物、減重醫療器械和微創減重手術,可進一步提高治療後BMI和體脂的達標率,以盡可能緩解肥胖相關疾病進展。
在公共政策方麵,通過區分臨床肥胖前期和臨床肥胖症,將有助於分配醫療資源。在臨床肥胖前期,可積極采用非醫學手段進行幹預,防止患者發展為臨床肥胖症,並有效降低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生風險。臨床肥胖症患者應進行積極治療,包括有效減重和管理相關疾病,有助於醫療保險基金和醫療資源發揮更大效能。
防控治療未來可期
目前,我國肥胖症的發病率仍然處於上升階段,且呈現一些顯著特點。例如,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均高於女性,且肥胖發生時間早於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較高,男性則相反;北方地區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高於南方地區等。
總體來講,肥胖症人群防控和長期有效治療仍然任重道遠。然而可喜的是,近年來,肥胖症診療、研究領域進展迅猛,肥胖症發生機製研究不斷深入,新型減重藥物不斷問世且治療效果屢創新高,肥胖症精準診療方麵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除了實施“體重管理年”行動、發布肥胖症診療指南以外,我國在肥胖領域的研究創新以及臨床實踐也與國際同步,並取得一係列進展。
隨著全民體重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人人積極行動起來參與體重管理,公共衛生政策對於體重健康實踐和研究進行傾斜,診療手段和治療方案進一步優化和精準化,相信未來,我們將能更有效地防控肥胖及其相關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