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122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寫好民生答卷 繪就健康藍圖","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3-03 08:31:16","condition":"來源:健康報","thumb": ""}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肩負著人民的期望與重托,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委員將共赴這場春天的盛會,共商國是、共謀發展。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國兩會不變的底色,也是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的核心指向標。加強兒科和精神...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肩負著人民的期望與重托,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委員將共赴這場春天的盛會,共商國是、共謀發展。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國兩會不變的底色,也是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的核心指向標。

  加強兒科和精神衛生專科建設,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增進“一老一小”健康福祉……在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衛生健康領域的件件實事錨定人民健康所需。各地同題共答、同向發力,繪就充滿希望的健康藍圖。

□ 本報記者 楊世嘉 張可心


“兒科和精神衛生”
熱度空前

  2025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將2025—2027年確定為“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在多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和民生實事中,“兒科”“精神衛生”“心理健康”等關鍵詞熱度空前。

  北京市計劃加強兒科、精神心理科等專科建設;貴州省提出加快補齊兒科、精神衛生科等短板;青海省明確二、三級公立綜合醫院均提供兒科服務,每個市(州)至少有一家醫院提供心理門診、睡眠門診服務。

  在心理健康服務方麵,很多地方將目光投向學生群體。河北、山東、黑龍江、安徽等省份,將關注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列入2025年工作安排。江蘇省計劃新增200個標準化初中學校心理輔導室,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高水平配備;四川省支持各縣(市、區)建設區域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雲南省實施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專項行動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蕾”行動,計劃服務學生和青少年不少於100萬人次。

  廣東省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提出要升級建設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務體係,通過線上升級建設“12355”熱線、小程序,線下聯動服務陣地,向青少年免費提供心理疏導、心理谘詢等服務;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開展心理健康教師培訓超2.6萬人次;組織開展超5000場次專題教育、家長課堂等活動,提高學生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

  2024年,重慶市建成4030個中小學心理輔導室,“童心相伴”心理健康關愛服務項目惠及16萬名兒童。在此基礎上,該市將“為200萬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測評”列入2025年民生實事。

“以基層為重點”
打出組合拳

  以基層為重點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均衡發展,積極謀劃推進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是2025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部署的重要內容。各地著眼長遠、立足當下,力爭將強基工程的“施工圖”轉化為人民健康的“實景圖”。

  聚焦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黑龍江省提出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中心藥房,完善縣域醫共體內藥品供應保障聯動管理機製,實行藥品目錄、集中采購、分撥配送、儲備調撥、藥事服務、藥款結算“六統一”管理模式;全省67個縣(市)全部依托縣域醫共體建立中心藥房,推進基層用藥一體管理、按需配備,滿足人民群眾用藥需求。寧夏回族自治區提出推進城市醫療健康集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升級,縣級綜合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0%達到國家標準。浙江省提出持續提升縣級醫院綜合實力,增強山區海島縣縣級醫院技術能力,完善鄉村醫療衛生體係,推動縣域醫共體向健康共同體轉型。江西省提出90%的縣達到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標準,90%以上的村(社區)配備家庭健康指導員,每千人口護士數力爭達到4.3人;各緊密型醫聯體醫療機構間實現全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各市域內醫療機構間互認項目超過200項。

  圍繞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區域均衡布局,北京市啟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新街口院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朝陽院區等老院區病房改造提升,加快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首都公共衛生中心,推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亦莊院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亦莊院區三期、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房山院區等項目建設。天津市提出加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醫院二期、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靜海院區等建設,建成天津市環湖醫院天塔院區、天津市南開醫院中西醫結合臨床中心。廣東省統籌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支持省醫學科學院、深圳醫學科學院等建設。

  在我國西南部,貴州省將推動北京協和醫院貴州醫院一期建成開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幫扶遵義合作協議加快落地,支持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與省外高水平醫院開展幫扶共建。在北部邊疆,內蒙古自治區努力建設好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蒙古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內蒙古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內蒙古醫院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在東部沿海,山東省全力支持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山東省立醫院等創建國家醫學中心,發揮9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服務功能,推動濟南國際醫學中心建設,爭創12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2025年,多地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提質增效”融入民生實事,讓基層百姓可感可及。浙江省計劃使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數量達到每10萬人45台;為山區海島居民提供“固定﹢流動”巡回診療服務。廣東省將聘請200名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醫療專家到縣級公立醫院工作,支持47家升級建設的中心衛生院聘任100名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退休醫生擔任首席專家,推動三甲醫院選派超500名專家到縣級醫院開展技術幫扶。江蘇省將新建6家縣級婦幼保健院,實現50萬人口以上縣(市、區)全覆蓋;新增80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五級中醫館,滿足基層群眾中醫藥需求;新增50個基層慢病篩防中心,推進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關口前移;新增35個院前急救站(點),提升急救轉運服務能力。

關愛“一老一小”
底色鮮明

  放眼全齡段衛生健康服務,各地對“一老一小”尤為關切。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開展適老化改造,擴大普惠托育覆蓋麵,優化生育津貼製度……各地積極構建“老有頤養、幼有善育”服務體係,讓“朝夕美好”觸手可及。

  守護“夕陽”,多元化養老方式為城鄉群眾提供更多選擇。北京市健全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計劃在“老老人”數量較多的區域新建養老服務中心,在農村新建鄰裏互助養老服務點。重慶市增加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醫養結合服務功能,引導符合條件的公立醫院轉型為老年醫院。廣東省計劃為超2.5萬名65歲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費提供健康管理、康複護理服務及指導、心理支持和能力綜合評估等上門服務。江西省計劃建設改造90家區域性中心敬老院,推動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建設300家“一老一小幸福院”。

  更多老年友好舉措“在路上”。江蘇省不斷完善“蘇適養老”服務體係,推動縣(市、區)建設適老生活體驗中心;計劃改造提升70個以上江蘇高校“銀齡學習中心”,舉辦1600期學習項目。遼寧省將啟動實施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加快完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係。寧夏回族自治區推動建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開展經濟困難老年人集中照護服務,向特殊老年群體發放服務和護理“兩項補貼”。

  托起“朝陽”,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舉措更加務實。針對“小小孩”多元化托育需求,北京市計劃通過幼兒園辦托、專業機構托育、社區嵌入式托育、單位辦托等,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服務;繼續免費為普惠托育機構提供安全運營保險。西藏自治區推動城鎮、農牧區托育托幼一體化發展。雲南省增強生育保險保障功能,完善生育休假製度,落實生育補貼政策,全麵實施新生兒“出生即參保、出院即報銷”。重慶市將適宜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做好靈活就業人員、未就業人員生育醫療費用待遇保障,穩妥推進生育津貼即申即享。廣東省計劃為超61萬名孕婦免費提供地中海貧血、唐氏綜合征,以及嚴重致死、致殘結構畸形的產前篩查,為超73萬名新生兒免費提供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蠶豆病、苯丙酮尿症等篩查。

  福建省提出組織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製,讓農業轉移人口同等享受良好的醫療、普惠的養老托育,讓他們進得來、留得下、過得好。

中醫藥傳承創新
其興可待

  2025年,中醫藥在傳承創新發展中煥發生機。上海市啟動實施新一輪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行動;重慶市深入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八大工程,建設中醫特色診療中心和中醫優勢專科集群,推進重慶中藥城項目,打造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湖北省推進黃岡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陝西省實施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範試點;福建省推動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和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等項目建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力爭寧夏枸杞成為國家重點支持中藥產業;陝西、山西、遼寧三省均提出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

  中醫藥“出海”步伐提速。天津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強中醫藥等國際合作。安徽省推動亳州中藥材市場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致力提升“世界中醫藥之都”的產業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福建省深化中醫藥產學研用國際交流合作,支持中醫藥“走出去”。甘肅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國家中醫藥特色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支持“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岐黃中醫學院建設。

  在多地的2025年規劃中,中醫藥發展有了明晰目標和路線圖。甘肅省提出做大做強新興產業,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中醫藥全產業鏈規模突破1000億元;立足更高水平健康甘肅,打造1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4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貴州省深入實施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攻堅行動,培育一批藥食同源產品;堅持中西醫並重,在中西醫結合領域建設全省重點實驗室,提高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水平。海南省開展中醫優勢專科集群建設,支持本土黎苗醫藥發展。河南省推進53個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和7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內蒙古自治區促進中蒙醫藥創新發展,建設更多便民中醫館、蒙醫館。西藏自治區紮實推進自治區藏醫院改造提升工程、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西藏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項目;支持藏醫藥科研平台建設,推進“醫教研產”協同發展和藏醫藥標準製定。雲南省實施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努力培育一流現代產業;打造“雲嶺名方”,新增遴選2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並推廣使用。

  山東省將“開展兒童青少年脊柱側彎中醫藥幹預省級試點”納入20項重點民生實事,提出健全兒童青少年脊柱側彎省、市、縣三級中醫藥幹預服務網絡,製定脊柱側彎中醫藥綜合防控技術方案。

“健康﹢科創”
動能強勁

  2024年,新一輪科技革命與衛生健康行業深度融合。2025年,培育醫療、醫藥新質生產力將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發展的強勁引擎。

  北京市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計劃,鼓勵醫療、先進製造等重點領域開放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大力推進生物醫藥等九大專項攻關行動,實施新一輪醫藥健康行動計劃,打造國際醫藥創新公園。上海市圍繞細胞基因治療、腦機接口等戰略前沿領域,強化前瞻性、戰略性、係統性、帶動性研究布局;全鏈條加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高地建設。

  科技創新不僅重構醫療服務模式,也催生萬億級健康產業藍海,成為穩增長、促就業的重要引擎。河南省支持省醫學科學院、中原醫學科學城、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融合發展,聯動建設省中醫藥科學院、省預防醫學科學院,加快中原細胞和基因治療等特色專業園區建設。重慶市加快建設重慶國際生物城創新藥產業生態圈,打造全國智慧醫療裝備產業高地。廣東省實施“百鏈韌性提升”專項行動,發展壯大醫療裝備、精密儀器等產業,打造全國高端裝備製造重要基地。

  一些省份因地製宜搶抓新賽道,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內蒙古自治區聚焦生物醫藥和生物發酵兩大領域,加快呼和浩特等地區原料藥和化學藥發展,推動原料藥向高品質成品藥和製劑轉變,打造飲片、製劑、配方顆粒特色中蒙藥產業鏈。青海省培育發展現代高原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大健康產業。吉林省拓展“冰雪避暑﹢米兰体育全站”康養模式。山東省培育10個左右的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加快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等高成長性產業。海南省結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促進境外消費回流,支持打造樂城“醫療旅遊之都”,培育特色消費文化;海南博鼇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計劃新引進特許藥械產品40種,接待醫療旅遊50萬人次;推動細胞治療等生物醫學新技術落地;製定外商獨資醫院配套政策,加快引進優質外資醫院;新建和提升離岸貿易信用監管、信用就醫等特色應用場景40個以上。

  衛生健康服務體係的優化升級驅動經濟增長。多地拿出一係列惠民生的舉措,推動經濟持續向好。“擴大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積極發展健康經濟、銀發經濟”等提法,出現在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同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進一步為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其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也成為許多地方政府2025年工作的重點。健康消費升級與民生投資擴容的雙向發力,正在使健康產業成為拉動內需、穩定就業的重要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