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123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嗬護“一老一小”聽力健康","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3-03 08:38:30","condition":"來源:健康報","thumb": ""}
□ 首席記者 姚常房 特約記者 王珺2025年3月3日是第26個全國愛耳日,今年宣傳活動的主題是“健康聆聽無礙溝通”。一直以來,我國積極守護新生兒和老年人的聽力健康。近日,記者采訪業內多位專家,了解我國在提升全民聽力健康、加強聽力殘疾康複服務,以及推動相關科技創新成果與先...
□ 首席記者 姚常房 特約記者 王珺

  2025年3月3日是第26個全國愛耳日,今年宣傳活動的主題是“健康聆聽無礙溝通”。一直以來,我國積極守護新生兒和老年人的聽力健康。近日,記者采訪業內多位專家,了解我國在提升全民聽力健康、加強聽力殘疾康複服務,以及推動相關科技創新成果與先進技術示範應用等方麵取得的積極成效。

早篩查 早發現 早幹預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老年性耳聾居我國聽力殘疾致殘原因的首位,占比達51.61%。“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老年性耳聾,要及時甄別、診斷和治療。”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舒易來教授說,他和團隊正在開展老年性耳聾機製研究,希望讓老年人的聽力下降得更慢一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劉玉和指出,老年人發生耳聾有隱匿性,老年聽力損失者除了存在聽力問題外,還有交流問題、心理問題等。對於老年性耳聾,要早幹預,從源頭幹預。

  國家層麵已經開始行動。為預防和減緩老年聽力損失的發生,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通知,在全國組織開展老年聽力健康促進行動(2024—2027年)。該行動設立了3個目標:引導老年人增強聽力健康意識,養成科學用耳習慣,主動維護聽力健康;促進老年人聽力損失早篩查、早發現、早幹預,減少或延緩老年聽力損失發生;提升老年聽力損失防控水平和老年聽力健康服務能力。

  “社區聽力科普服務需要進一步強化,專家要下沉到社區,不僅解決老年人聽力問題,也緩解其心理問題。”劉玉和指出,目前聽力科普作品內容參差不齊,建議將聽力科普宣傳工作任務落實到社區,以家庭為單位,覆蓋不同年齡段的人群。

  同時,劉玉和建議,進一步推進聽力學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培養,以及繼續教育和定向培養、委托培養和規範培養;由三級醫院牽頭,各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建專業人才梯隊,通過定期開辦學習班、講座交流等形式,提高醫生的診療水平。

  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將有近25億人麵臨不同程度的聽力問題,其中至少7億人需要專業的耳科和聽力保健服務。這一數字不僅揭示了聽力損失的普遍性,也凸顯了守護聽力健康的緊迫感。《報告》建議,將耳科和聽力保健納入初級保健服務。

  在新生兒聽力篩查方麵,我國已經取得了成效、積累了經驗。早在2009年,我國就發布了《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明確將新生兒聽力篩查作為全國新生兒三大疾病篩查項目之一。2023年中國殘聯舉行的第七個殘疾預防日新聞發布會介紹,2022年全國新生兒聽力障礙篩查率達到90%以上。今年2月27日舉辦的北京市第二十六個全國愛耳日宣傳活動公布,北京市新生兒聽力篩查率、耳聾基因篩查率均超過99%。

  為進一步減少或延緩老年聽力損失的發生,舒易來表示:“將老年人聽力篩查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很必要。”

  更加公平可及的聽力服務也在逐步推開。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公布,其中人工耳蝸類耗材全國需求量為1.1萬套,此次集采人工耳蝸類耗材單套價格從平均20餘萬元降至5萬元。

  在劉玉和診治的患者中,已經有幾十名準備做人工耳蝸手術了。“現在就等價格落地了。”劉玉和說。

推動新技術應用從“0”到“1”

  “放鞭炮時,孩子突然哭了。他能聽到聲音啦!我們全家都哭了。謝謝舒醫生,是您給了孩子和我們全家第二次生命。”今年春節期間,舒易來收到一條短信,來信字裏行間充滿了喜悅與感激。這名患兒此前被確診為耳畸蛋白缺陷(OTOF基因突變)引起的雙耳全聾,屬於遺傳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耳聾。

  數據顯示,全球先天性耳聾患者多達2600萬人,我國每年新出生的聾兒約有3萬名,其中60%與遺傳因素相關。對於這個龐大的群體,臨床上一度沒有任何治療藥物。

  從“0”到“1”的突破發生在2022年12月28日。這一天,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進行了全球首例遺傳性耳聾兒童的基因治療。相關研究論文於2024年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和《自然·醫學》等雜誌上。國際同行評論認為:“突破性研究為治療兒童聽力障礙提供了範式轉變,並為治療其他遺傳性聽力損失帶來了希望。”

  基因治療被認為是根治遺傳性耳聾最有潛力和最理想的策略之一,此次突破針對的基因是OTOF基因,目前已有20多名兒童因為這一新技術聽到世界的聲音。“現在仍然處於臨床試驗階段,開展這項技術的醫院數量有限。”舒易來介紹,耳聾基因治療多中心臨床試驗正在開展,北京協和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等開展的臨床試驗均取得了成功,希望通過臨床試驗最終產出所有醫院都能使用的基因治療藥物。為了讓更多同行了解耳聾基因治療,舒易來團隊通過辦學習班、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作大會報告等方式進行宣傳。

  “耳聾基因治療藥物研發曆時長、難度大,已發現的耳聾基因有200多個,現在隻是在一個基因上取得了成功。我們仍在努力研發,一步步突破。”舒易來說。

  然而,一個新藥從研發到上市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每種基因突變的患兒數量有限,產業界研發動力不足。好消息是,上海市罕見病基因編輯與細胞治療重點實驗室(籌)2月28日在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啟動建設。舒易來說:“希望借助實驗室的平台,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推動藥物研發和上市。”

  在推動技術領跑的同時,我國新生兒聽力障礙預防措施也惠及相關國家。今年2月20日,由劉玉和等專家組成的醫療援助團隊到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市,開展對烏醫療援助。重點圍繞新生兒聽力篩查、耳聾基因診斷、人工耳蝸植入及術後康複等關鍵技術領域,專家團隊帶去了我國新生兒聽力障礙“三級預防”——孕前基因篩查、產前診斷幹預、新生兒聽力康複的經驗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