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崔芳
“科技創新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基點,為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產業和國際合作提供基礎性支撐。說清楚、講明白中醫藥學原理需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中醫藥發揮優勢作用和臨床療效需要科技創新作保障,中醫藥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動力……”近期召開的全國中醫藥科技工作會議,明確了大抓中醫藥科技工作的鮮明導向。
中醫藥科研經曆了怎樣的過程?當前麵臨哪些優勢和挑戰?未來應向哪些方向重點布局、發力?會上,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一份數據,從一個側麵給出啟示——
近2.5萬個中醫藥研究項目獲資助
會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醫學科學十處處長畢明剛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986年成立,次年即開始資助中醫藥的基礎研究。截至2024年,累計資助中醫藥研究項目24919項。
近10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資助了15656個中醫藥領域研究項目,項目總數占醫學科學部的四成以上;總經費為67.86億元,占醫學科學部的12.61%。得益於這些項目的開展,中醫藥領域研究逐漸規範和深入,特別是近年來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明顯增多。
“這些項目產生了很多代表性成果。”畢明剛介紹,典型的例子包括青蒿素的深化研究、砷製劑治療白血病的分子機理及臨床轉化研究、分子生藥學理論的構建和應用、中藥安全性關鍵技術研究、中藥等效成分群與關鍵技術的建立、穴位敏化的科學基礎及臨床研究、源自針灸的哮喘靶標和新藥發現、針刺抗炎的作用原理、病證結合診斷技術的構建以及應用等。
問題導向優化項目和人才布局
據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項目資助格局包括三大係列,分別為研究係列、人才係列、環境條件係列,與醫學相關的共有17個類別的項目。其中,中醫藥領域在重大科學儀器、基礎科學中心兩個類別上沒有獲得立項。
具體到研究係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中醫藥領域的學科資助布局包括3個一級學科,即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學。一級學科之下細分的二級代碼中,中醫藥科研學科發展存在不均衡態勢。“比如,中醫學11個二級代碼中的中醫內科、中醫針灸學,中藥學19個二級代碼中的中藥資源學、藥效物質基礎和民族藥學,中西醫結合學3個二級代碼裏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都顯示了壓倒性優勢。申請量大,資助量也更大。”畢明剛說。
在人才係列的項目上,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品牌項目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傑青”)和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優青”)項目。近10年來,中醫藥領域獲資助的“傑青”項目共有18項,占醫學科學部的4.8%;獲資助的“優青”項目共47項,占醫學科學部的7%。這提示中醫藥領域優秀科研人才培養明顯不足。
此外,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科學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進行了中醫藥領域重大項目布局。近10年來,中醫藥領域共有4個重大項目獲立項資助。根據社會征集和專家遴選出的40個中藥科學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中醫藥領域資助重點項目104項,占醫學科學部的15.36%。
畢明剛指出,從資助項目上來看,中醫藥學科發展還不均衡,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人才方麵仍然薄弱,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和發明仍顯不足,具有高轉化價值的研究成果也不太多,中醫藥理論現代科學內涵的解析尚未取得實質性、整體性突破,現代科學技術與中醫藥現代研究還需深度融合。
“基金委的工作堅持問題導向。”畢明剛表示,中醫藥的現代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要聚焦中醫藥重要科學問題優化學科布局,補齊人才短板,糾正發展失衡。在目標導向的項目上,麵向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前沿,布局重大項目和專項項目。在自由探索的項目裏,鼓勵體現中醫藥臨床優勢、闡釋中醫藥原創理論的研究,鼓勵對有確切臨床療效的針灸治療體係進行連續深入研究,鼓勵圍繞有關經典方劑藥效物質、配伍原理和作用機製的創新研究,鼓勵闡釋中藥傳統功效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鼓勵探索有臨床實踐優勢的重大難治性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的研究。
瞄準中醫藥領域重點科學問題
中醫藥研究領域廣闊,如何找到研究方向和重點?畢明剛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角度,分析了中醫藥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給出了提示。
比如體現中醫藥治療優勢的方劑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研究。畢明剛說,單味藥或者單一成分的研究相對簡單,容易成為研究熱點,但中醫複方更能體現中醫治療特色和精髓,對其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的研究有待深入。
又如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療效評價體係研究。畢明剛說,需要在借鑒現代循證醫學理念和尊重中醫藥自身規律的基礎上,創新中醫藥療效評價的理論方法和關鍵技術,將中醫藥優勢、特點和患者獲益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起國內外認可的臨床評價方法。
再如病證結合研究。畢明剛說,病證結合是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創新,是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係核心內容的交匯,有關研究已經取得一些進展,但是病證結合的生物學基礎、動物模型和療效評價等核心科學問題有待於進一步進行係統的研究。
此外,畢明剛指出,有關中西藥聯用的基礎研究也有待進一步開展,中西藥的適配機製以及互作規律、中西藥聯用的安全性評價等都是該領域的核心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