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1225","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代跑步自欺欺人,何苦呢","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3-03 08:35:04","condition":"來源:健康報","thumb": ""}
□ 羅誌華(醫生)近日,有媒體報道,不少平台上出現了代跑步的賣家。代跑按公裏數計費,買家躺在家裏就能刷新跑步步數。近年來,從代購奶茶到代寫作業,“代經濟”正在將人類生活拆解成可交易的碎片。代跑步和代鍛煉的出現看似是“代經濟”的翻新,卻突破了應有的底線。在學生群體中...
□ 羅誌華(醫生)

  近日,有媒體報道,不少平台上出現了代跑步的賣家。代跑按公裏數計費,買家躺在家裏就能刷新跑步步數。

  近年來,從代購奶茶到代寫作業,“代經濟”正在將人類生活拆解成可交易的碎片。代跑步和代鍛煉的出現看似是“代經濟”的翻新,卻突破了應有的底線。在學生群體中,明碼標價的“千米衝刺套餐”很有市場,電商平台上的“步數代刷神器”月銷過千,這些似乎都在將體育鍛煉變成可以批量生產的工業品。

  學生找代跑完成跑步打卡,其本質就是作弊。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體育教育的初衷,讓體育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更在價值觀層麵埋下隱患,其對學生的長期危害不容低估。

  對於代跑步等服務,強化監督與治理很有必要。不妨推出人臉識別和動態監測認證係統,鏟除代跑步等虛假運動的生存土壤。此外,學校應及時更新體育考試監測手段,進一步強化誠信教育,通過宣傳倡導,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體育鍛煉。

  無論是請人代跑刷體測成績,還是用虛假的數據與場麵發朋友圈,都是自欺欺人的表現,勢必讓運動陷入失效與失信的雙重陷阱。重建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從撕下朋友圈的虛假人設麵具開始,從拒絕代跑服務的誘惑起步,從實實在在的體育鍛煉中收獲快樂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