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澤成
近期,上海市啟動老年人陪診服務試點,以養老服務機構為主體發展專業陪診師隊伍。這既是對老齡化社會醫療難題的積極回應,也為新興行業規範化發展提供了實踐樣本。陪診師一般比較年輕,就像老人的兒女一樣,在就醫時全程陪伴左右,協助掛號、候診、檢查、取藥等,給予老人悉心的照顧與關懷,被親切地稱為“臨時兒女”。
根據《上海市老年人助醫陪診服務試點方案》,浦東新區、楊浦區、鬆江區、徐匯區等9個區開展試點,組織養老服務機構開展助醫陪診服務,為老年人就醫提供“全流程陪伴”。這不僅有助於緩解獨居、高齡老人“看病無人陪”的困境,也能將市場上分散的陪診服務納入規範化軌道,為全國應對“老齡人群就醫難”提供有益經驗。
目前,陪診師尚未被納入我國職業分類大典,缺乏統一的職業技能標準和培訓體係,導致市場上陪診師的服務質量良莠不齊,且權責模糊。《試點方案》明確陪診師服務內容和從業要求,要求統一培訓、考核上崗,並推動形成規範的服務流程、合理的收費機製和有效的監管舉措。開展陪診服務的機構和老年人或其家屬簽訂服務合同,引入第三方平台監管服務全程、對接醫保及社區資源,既能保障老年患者的隱私與權益,也能為從業者劃定清晰的職業邊界,為行業長遠發展奠定製度基礎。
同時,試點突破單一服務模式,不僅鼓勵“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引導社會公益慈善資源提供資助,上海市各試點區還基於自身情況推出一係列創新舉措。如楊浦區已嚐試通過“隨申辦”接入一站式為老服務平台,實現陪診師與陪診對象的雙向了解;浦東新區為陪診服務配備非急救轉運車輛,有效打通流程堵點。這些從《試點方案》出台前就開始的個性化探索,與《試點方案》中的“規定動作”相互融合,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陪診服務模式。
未來,政策落地仍麵臨一些挑戰,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麵進一步著力:
完善服務標準。相關部門應根據服務內容、時長、難度等因素,分類製定收費指導標準。同時,依據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精準匹配具有不同專長的陪診師,並結合工作表現和患者反饋,對陪診師進行科學定級,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提高陪診服務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彌合數字鴻溝。陪診服務平台繁多且特色各異,高齡老人難以自主選擇。因此,要探索建設線上統一平台,並與醫院門診預約係統對接,方便老年人預約;還應加強線下服務網點建設,在醫院設立現場谘詢和預約服務點,增強服務的可及性。
增強風險防範。開展陪診服務的機構應對陪診師進行背景審查和監督管理,加強對陪診師的隱私保護教育,可引入保險機製,以有效應對陪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陪診服務關乎城市溫度與社會文明。上海市的這項試點邁出了關鍵一步,未來需在動態調整中完善政策,在多方協同中凝聚共識,讓“臨時兒女”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就醫尊嚴和健康福祉,也能成為老齡化社會公共服務升級的生動範例。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