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2025年3月9日到3月15日是“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題是“AI協同護航,共防青光眼盲”。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 陳健祺 朱穎婷 卓業鴻
青光眼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數據顯示,40歲以上人群中每30人就有1人患病,預計到2040年我國青光眼患者將超過2100萬。雖然患者通過降眼壓治療能延緩病情,但晚期治療效果有限。因此,麵對青光眼,早發現、早幹預至關重要。近年來,作為“智能助手”的人工智能(AI)技術在青光眼篩查中的應用取得諸多進展,為高效、精準的早期診斷和個性化醫療提供了新的助力。
青光眼是“沉默的殺手”
青光眼的主要致病機製與眼內壓異常升高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眼睛像一個有進水管和排水管的水池,通過房水(眼內液體,“水池”裏的水)循環來維持正常眼壓,即房水的生成(進水管)與排出(排水管)維持動態平衡從而保持穩定的眼內壓。當“排水管”堵塞或“進水量”過大,眼壓升高就會壓迫視神經——就像電線被壓壞,視覺信號無法傳輸到大腦,最終導致視野缺損,甚至失明。
青光眼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很多患者直到病情進展到晚期才發現,從而錯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這就像溫水煮青蛙,等察覺視野縮小、視力下降時,視神經損傷往往已不可逆轉。
AI助力破解篩查難題
傳統青光眼篩查需綜合眼壓測量、視野檢查、眼底成像等多模態數據,對醫療資源和技術門檻要求較高。研究表明,AI算法能夠準確識別青光眼的特征,即使麵對合並高度近視等複雜情況也應對自如。比如,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研發的ChatZOC大模型可與專科醫師協同工作提升診療效率,助力青光眼等眼病的篩查和管理。
隨著AI技術的進步,未來青光眼篩查將更加普及。通過優化便攜式成像設備和雲端分析係統,有望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居家等多樣化的場景中開展青光眼風險預篩服務。這種分級診療模式若能實現,將促進高危人群的早期篩診,減少不可逆的視功能損害。
值得注意的是,AI係統當前仍存在假陽性率較高、需定期校準模型等局限性,臨床應用必須遵循人機協同原則。此外,在個人健康管理和健康科普領域,基於AI的個性化風險評估工具可作為提升公眾眼健康意識的新方法。
高風險人群要重視篩查
一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二是有青光眼家族病史者。
三是高度近視者、高度遠視者、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壓患者。
四是長期使用激素類眼藥水者。
建議高危人群每半年進行一次眼部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青光眼具有遺傳性,由於基因遺傳,小朋友也可能會患有青光眼,表現為眼球增大、流淚、畏光等,稱為兒童青光眼。因此,也要重視兒童青光眼的早期篩查和幹預。
AI技術正讓青光眼篩查從醫院走向家庭,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預防,就像給眼睛裝上“智能警報器”。盡管青光眼不可逆,但借助AI技術賦能的早期篩查與個性化幹預,我們能夠更早發現並更精準地管理疾病,有望在視力受損前就掐滅危險火苗。早篩早治,是守護眼健康的關鍵!
延伸閱讀
愛眼護眼,我們能做點什麽
第一,避免長時間低頭、關燈玩手機等不良習慣。
第二,情緒波動不要太大,保持心情愉悅。
第三,出現虹視(看燈光有彩虹圈)、頻繁眼脹、頭痛要立即就醫。
第四,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一次眼部檢查。